查看原文
其他

古籍解谜丨孔子之前已有儒,儒之真面目为上古官职

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-02-11

本文作者/陈道 

不少书籍文章,都明确指:儒学始于孔子,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,是“开山祖师”。这一定论,经无数年反复灌输,孔子作为儒家创立者的地位,早已根深蒂固,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。

孔子死后约十年降生的墨子已经明确指:“子法周,而未法夏也,子之古,非古也”(《墨子·公孟》),指孔子倡导的学问,可以上推得更早,而孔子本人只是一个后继者而已。

老子也曾当面指孔子:“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”指孔子讲的那些东西,都是死了的人说过的。

按“儒”字起源追溯,“需”是“濡”、“偄”、“儒”的本字。有学者认为:“需(儒)”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。“需(儒)”字的原型上为雨,下为人形,其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。“需(儒)”的本义为雷神燎祭集团中的女性祭祀者。也有学者指:儒字取象于古代传统教育。“亻”为形符部首,表示为贤人。“需”为象符部件,表示需要。作为象形字,字面上显示:古代进行传统教育所需要的用王道濡润教化民众的人叫儒。

作为一种社会身份,“儒”之源起,最早可追溯到“三皇五帝”之舜帝时代。

据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汉代学者刘歆的研究:“儒家者流,盖出于司徒之官,助人君顺阴阳、明教化者也。游文于六经之中,留意于仁义之际,祖叙尧、舜,宪章文、武,宗师仲尼,以重其言,于道为最高。 (《汉书·艺文志》据刘歆《七略》而写)这个“盖”,有不少人理解为“大概”,在文言虚词里,这么理解也不能全错,但是,也可以理解为只是发语词,或者说是表原因的连接词,如此,刘歆讲述的也很清楚:儒家那个流派,最早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。他们帮助国君,顺应自然,宣明教化。其特征是游文于“六经”(即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)之中,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,远宗尧舜的道统,近守周文王、武王的礼法,尊崇孔子为师表,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,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。

按照刘歆的研究,“唐虞之隆,殷周之盛,仲尼之业,已试之效者也。然惑者既失精微,而辟者又随时抑扬,违离道本,苟以哗众取宠。后进循之,是以五经乖析,儒学渐衰,此辟儒之患。”即,(儒学)唐尧虞舜的兴隆,商朝周朝的盛世,孔子的德业,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。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(儒家经典中)精深奇奥的道理,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,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,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。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,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,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,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。 

“司徒”乃上古官名,在尧舜朝时期已经设置,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。据《帝王世纪》记载:“舜为尧司徒,支孙氏焉。”即:舜曾经担任过尧的司徒官,为官职责就是负责管理民众、土地及教化等事情,职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。“司徒”一职历经夏、商、周,皆为六卿之一。很多人所熟悉的《夏书·甘誓》,其中就有“大战于甘,乃召六卿”。

刘歆的研究并非孤证,考古发掘的实物,也为孔子之前的“儒家”存在状态提供了依据。近现代发掘的甲骨文中,“儒”像大(人形)沐浴斋戒敬神的形意,具体有“儒帝子”、“儒人”、“儒师”、“子儒”的记载,这些名词,字面上显示的意思,大致也能看出:“儒”在殷商王朝的时候,依然是高贵的职称,其尊崇甚至和帝子、公子、国师相联系。譬如那个“子儒”,就是一位专职的儒,其职责就是在王室主持宾祭典礼,祭祀人鬼(祖先),接待宾客。

到了金文时期,甲骨文字形变为“需”,后因“需”有别的专指之意,被借为需要的意思,故,“需”、“儒”、“濡”在那个时期实为一个字。在需的基础上加水字旁变为“濡”,表示沐浴的意思,加人字旁则变为“儒”,成为司礼者的专名。

文字的演变,实际上也是社会实际状态的变化,因为“儒”的身份地位,在殷商之后不断下降,职责范围逐渐缩小,到了周朝,虽然“儒以道得民”(《周礼·天官·太宰》),兼通礼乐,承担传授知识、教化人群的任务,但是实际的社会地位,已非往昔,尤其是到了“礼崩乐坏”的春秋战国时期,更为惨淡,乃至东汉的字典《说文解字》已经明确指:“儒,柔也,术士之称。从人,需声。”杨雄在《法言·君子》讲:“通天地之人曰儒”。也就是说,至少到东汉时期,“儒”的地位早已经降格,沦为社会上的“术士”,特指专门服务于贵族阶级,从事巫祝、占卜、治丧、祭祀、祈祷等活动的司礼者。尤其是所谓“儒,柔也”则是指“儒”的生活方式,因为职业地位卑微,仰人鼻息度日,性情柔弱。当然,也有人说:儒之“柔”,是指儒本是贵族,因不事生产,所以筋骨显得柔。如此看来,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,实则坑的是“术士”,的确就是儒。

虽然孔子被儒家尊崇为宗师,“开山祖师”,但是,不仅所有的儒学原始经典里找不到孔子创立儒家的记载,而且孔子本人,也不大喜欢“儒”这个身份,甚至都懒得谈论。

孔子生前极不愿意谈论“儒”,甚至罕有提及。讲述了一百多条“仁”的《论语》,唯一一次提到“儒”,是孔子对子夏说:“汝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”,只是讲到“儒”的不同,大有将居于庙堂的官职“儒”与操办丧事的术士“儒”进行区分。

历史上还有一个“丘不知儒服”的典故:鲁哀公曾经向孔子发问道:“夫子之服,其儒服与?”即:先生的服装,该是儒者的服装吧?孔子回答:“丘少居鲁,衣逢掖之衣;长居宋,冠章甫之冠。丘闻之也,君子之学也博,其服也乡,丘不知儒服。”(《礼记·儒行》)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,甚至将孔子冢前出现的孔子弟子、鲁人、诸儒进行了分别表述,而不是一概而论为“儒”。在《孔子世家》结尾的评价中,也只是表达了景仰,片言不谈儒,更无创立儒家之说。

诸如此般,且不论孔子与儒家存在着如何玄妙的关系,到底是被后人硬推举出来的,还是别有用心“嫁接”而成,按照历史的一贯表述,“孔子之后,儒分为八”,也就是说,孔子死后的战国时期,“儒”有八个分支:

韩非在他的《韩非子·显学》里说: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张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颜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孙氏之儒,有乐正氏之儒。

“独尊儒术”之后,儒学地位显赫,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,抬着“至圣先师”的偶像,传承两千年,枝叶叶茂,衍生的学派分支更是眼花缭乱,大致有:

程朱学派、崇仁学派、船山学派、春秋公羊严氏学派、春秋公羊颜氏学派、慈湖学派、次仲学派、存斋晦静息庵学派、大夏侯氏尚书学派、大小戴礼学派、大兴二朱学派、钓台学派、定川学派、东发学派、东莱学派、东林学派、东原学派、东整学派、东樵学派、端临学派、尔雅学派、二江学派、二曲学派、二万学派、范吕学派、范许学派、方耕学派、费氏易学派、丰芑学派、伏氏尚书学派、高平学派、高氏易学派、功利学派、古灵学派、古论语三家合一学派、古论语学派、古微学派、古文经学派、古文尚书学派、关学、广平定川学派、广平学派、龟山学派、韩诗学派、韩氏易学派、汉上学派、汉学、和靖学派、河东学派、鹤山学派、横浦学派、横渠学派、衡麓学派、恒斋学派、胡学、湖湘学派、华阳学派、槐堂学派、淮南九家易学派、晦翁学派、兼山学派、健庵学派、江右王门学派、介轩学派、金华学派、今文经学派、荆公新学、景迂学派、静明宝峰学派、静清学派、静修学派、静庵学派、敬庵学派(张伯行)、九峰学派、考亭学派、馀山学派、葵园学派、兰皋学派、朗夫学派、乐学派、春秋公羊胡母生学派、乐正氏儒学派、理初学派、里堂学派、礼经高堂氏学派、丽泽学派、梁丘氏易学派、临川学派、刘胡学派、刘李学派、龙川学派、娄山学派、庐陵学派、鲁论语学派、鲁诗学派、鲁学、鲁斋学派、鹿门学派、吕范学派、洛学、毛诗学派、孟氏易学派、孟子学派、勉斋学派、闽学、明道学派、默堂学派、木钟学派、穆堂学派、南湖学派、南江学派、南均学派、南雷学派、南皮学派、南轩学派、南学、南中王门学派、凝斋学派、欧阳氏尚书学派、屏山学派、朴学、朴斋学派、漆雕氏儒学派、漆书尚书学派、齐论语学派、齐诗学派、齐学、起庵学派、钱塘二梁学派、潜邱学派、潜研学派、潜庵学派、潜庵学派(辅广)、清江学派、秋农学派、邱刘学派、曲园学派、容甫学派、儒家学派、三礼学派、三鲁学派、三魏学派、三原学派、上蔡学派、深宁学派、慎修学派、师山学派、施氏易学派、石渠阁讲论会、实斋学派、士刘学派、授堂学派、蜀学、双池学派、双峰学派、水心学派、说斋学派、孟儒学派、苏斋学派、梭山复斋学派、泰山学派、泰州学派、陶楼学派、田氏易学派、亭林学派、宛溪学派、王学、王张学派、望溪学派、未谷学派、味经学派、武夷学派、五峰学派、西山葵氏学派、西山真氏学派、西庄学派、息园学派、惜抱学派、夏峰学派、献县学派、湘乡学派、象山学派、萧同学派、晓庵学派、小夏侯氏尚书学派、小夏侯氏尚书学派、孝感学派、孝经学派、校口学派、啸山学派、啸山学派、谢山学派、新学、颜李学派、颜氏儒学派、砚溪学派、杨园学派、阳明学派、养一学派、养知学派、姚江学派、伊川学派、伊洛之学、仪征学派、永嘉学派、永康学派、用六学派、愚山学派、玉山学派、豫章学派、渊如学派、元城学派、元城学派、越缦学派、岳麓学派、粤闽王门学派、月亭学派、张祝学派、赵张学派、浙东学派、浙中王门学派、震沧学派、震泽学派、郑堂学派、郑学、止修学派、止斋学派、挚甫学派、仲良氏儒学派、周官礼学派、周许学派、朱学、孜堂学派、紫阳学派、子居学派、子夏儒学派、左海学派、儆居学派、巽斋学派、荀子儒学派、茗柯学派、荥阳学派、堇浦学派、蒿庵学派、蕺山学派、涑水学派、濂洛关闽、濂溪学派、濂学、婺学、桴亭学派、懋堂学派、稷下学团、籀口学派、艮峰学派、艮庭学派、艮斋学派……

在我看来,历史渊远,儒学之根脉在舜,只是到了讲究门派的时候,“儒”成了“儒家”,到了讲“教”的年代,“儒”表述为“儒教”,无论“儒家”、“儒教”,作为儒学核心内容的集大成者的孔子,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,就那么成为了开派宗师和一教之主,如此左顾右盼看历史,也是蛮有意思的。

11月26日随札 

主要参考文献:

徐山《儒的起源》

徐中舒《甲骨文中所见的儒》

儒之学派

推荐阅读陈道其它文章:

感恩生命中有关键时拉你一把的贵人

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,霍金都以中国文化为他日常的灵感泉源

远离让你直觉感到不舒服的人

空之无物,方享得自在!

亡人还债(六个小故事)

对照这九个字看过去,一个人资质优劣与否基本了然

嵇康最后的绝响《广陵散》果真得自鬼灵所授?

读孙思邈养生铭才知养生如此简单

神强者长生,气强者易灭

什么“顿悟成佛”,假的! 

莫自欺欺人,建寺布施不是功德 

读懂《予学》,距离成功再近十步

古人“三锋”:舌锋、笔锋、剑锋

曹操是哪个组织的?

古代文人扶乩做诗文,端的是会玩

孔子《易经•序卦传》思维导图

穷天道之规则、究人道之循环的《道德经》

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——拜读《道德经》随札之二

汉代“卖官鬻爵”实为官场潜规则公开化

好尴尬,宋元时期民众眼里的古代王朝已然如此明确

中秋祭月

三教之外还有一门传承六千年的学问

后世文人多爱苏轼养生诀 

八九千年前中国的美酒、音乐和美女

这几个人的简历,细思恐极 

绝世人杰却史无其名,难道只因为她是女人 

再说大禹治水只是神话传说,你就OUT了! 


☆ 作者简介:河南许昌市建安区人。

投稿邮箱:2259548970@qq.com,或从公众订阅号JSWDG8➟京都闻道阁➟投稿方法,直接发送至本平台;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。另,根据微信公众号管理方的邀请,本公众号近日获得一个赞赏的名额,暂以“JSWDG”微信号开通赞赏功能,作为本公众号文章稿酬统一来源,并从即日起试对获得赞赏的文稿计发稿酬。欢迎朋友们不吝赞赏、赐稿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